帶狀疱疹的中醫療法-王國峰醫師
帶狀疱疹的中醫療法
王國峰醫師
一、西醫介紹
(一)概述
因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(Varicella zoster virus, VZV)後再復發的感染症。第一次感染VZV導致全身性發疹性感染症,稱之為水痘,之後潛伏在顱神經或背根神經節中。日後當免疫力降低時,病毒就會伺機活化並沿單側單一或多個感覺神經皮節侵犯。最常發生在軀幹及臉部,生殖器周圍、薦部亦有可能受侵犯。
(二)流行病學
台灣人民會發生帶狀疱疹的機率是32.2%,50歲以上成人99.5%有發生帶狀疱疹的風險。
(三)危險因子
1.水痘病史
2.帶狀疱疹病史
3.好發於50 歲以上族群:年齡越大,發生率也越高
4.曾COVID-19確診
5.細胞免疫力被抑制:因疾病或用藥併發,如AIDS、惡性血液腫瘤、骨髓或器官移植、自體免疫異常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、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,發病風險較高
6.心理精神壓力大或嚴重外傷等併發的免疫異常
(四)症狀
1.疼痛及水疱
(1)局部間歇性刺痛或灼熱痛:因神經纖維發炎而引起。常伴隨知覺或痛覺過敏。胸、頸和三叉神經是最常受影響的部分。
(2)群集成一帶狀水疱:刺痛數天後,疼痛部位會出現群集的透明水疱。
2.發作時序
(1)發疹前期:皮疹發出前數天或數週出現前驅症狀:倦怠、頭痛、肌痛、畏光或發燒。局部皮膚異常感覺和疼痛。
(2)急性發疹期:紅斑性丘疹,水疱隨後在12-24小時內出現,3-5天後進入化膿、潰瘍和結痂階段,一般在2-4週內痊癒,多會留有疤痕和膚色變深。
(3)慢性期:神經痛。
3.注意事項
起初症狀不明顯,在水疱出現以前,難以診斷。許多人一開始會因單側局部神經痛表現得比皮膚徵兆早,常誤以為是頭痛、心絞痛、胃痛、闌尾炎、腰痛或腎結石、麥粒腫等疾病。凡是發生身體單側的固定部位疼痛,特別是一陣一陣的刺痛,應懷疑可能感染帶狀疱疹,尤其是頸部、頭部。
(五)治療
1.內服:抗病毒藥、類固醇、止痛藥、抗焦慮藥等。
2.外用:抗生素軟膏、抗病毒眼藥膏、抗菌/抗發炎眼藥水等。
(六)預防
1.避免感染VZV(空氣、飛沫、接觸傳染):有水痘、帶狀疱疹之患者,應避免到公共場所或接觸家庭中易受感染的族群,直到病灶區乾燥結痂。
2.注射水痘或帶狀疱疹疫苗。
3.規律作息、避免熬夜、儘量降低生活與工作壓力、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等提升免疫力。
二、帶狀疱疹併發症
(一)帶狀疱疹病毒眼症
VZV再度活化時,會影響到三叉神經的眼神經末梢,機率高達25%。此症除了會造成眼球與周圍皮膚紅腫及水疱性發炎症狀,嚴重將導致角膜炎、鞏膜炎,甚至視網膜壞死而失明。
(二)雷氏症候群(Ramsay Hunt Syndrome)
若侵犯顏面神經所支配的部位,便形成帶狀疱疹的罕見併發症,雷氏症候群(只有<1%的帶狀疱疹患者)。典型三合症為單側耳朵疼痛、單側顏面神經麻痺、單側耳道或耳殼的水疱。起初症狀為單側耳朵痛,隨後2-3天內會發生同側顏面神經麻痺及水疱。可能合併暈眩、耳鳴,同側聽力下降。
(三)帶狀疱疹後神經痛
1.定義:自出疹前後出現的疼痛算起,時間持續大於3個月。
2.原因:神經被病毒傷害後感覺異常,有些人只是神經較敏感,但有些人控制痛覺的神經構造被破壞,便時常感到疼痛。
3.症狀:可能觸摸、吹風、穿衣等日常活動也會痛,甚至導致失眠、憂鬱等。疼痛可能持續幾年甚至是終身。大於60歲的病人會更明顯。
4.治療:包括三環抗憂鬱藥、抗癲癇藥、鴉片類止痛藥、外用辣椒素、脊髓內注射類固醇,但藥物緩解神經痛的效果有限。據統計,即便接受神經痛藥物治療,在超過65歲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患者中,大約只有14%對疼痛緩解感到滿意。
(四)其他包括:內頸動脈炎、腦炎、脊髓炎、中樞或周邊神經麻痺,或平衡感、聽力下降。
三、中醫觀點及治療
中醫稱纏腰火丹、纏腰蛇、流火、蛇串瘡、火帶瘡等。台灣民間俗稱皮蛇、飛蛇。
(一)病因病機
風邪表散未盡,餘毒鬱積,因外感或七情之不調,房室起居之不正常而誘發,以致氣血虛、免疫低下,使潛伏於神經節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伺機活化。
(二)治療方法
1. 內服:
以補氣養血+解表+清熱利濕+化瘀為治則。若神經痛嚴重,可加熄風止痙藥,如三蟲(全蠍、蜈蚣、白殭蠶)。
2.外治法:
(1)疱疹患部拔罐放血後,外敷雄黃粉(敷藥期間,患處勿碰到水,3天後再換藥1次)。
(2)放血肝、脾、胃井穴,針太衝、中封。
(3)若有全身性症狀,如發燒畏寒、肌肉痠痛,放血大椎上中下,針風池、天柱。疱疹若在胸腹側,針內關、尺澤、衝陽、解溪;若在腋脇,針外關、陽陵泉;若在背側,針委中(先放血後再針)、外關、後溪。
(4)推拿:緩解神經受損後的神經痛及緊繃感,減少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。
(5)疱疹化膿、潰瘍、結痂,可以外塗紫黃(雲)膏,防止傷口感染、幫助皮膚新生。
四、帶狀疱疹神經痛的中醫治法
(一)內服藥
1.平素即有精神神經症狀
(1)亢奮、躁症: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方、溫膽湯加方,甚至可用育生健瓴湯加方。病情稍緩解,可加入知柏地黃湯之藥粉或藥丸共服。
(2)低潮、憂鬱:可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、柴胡桂枝湯或甘麥大棗湯合併半夏厚朴湯加方,可加重紅棗、龍眼乾,甚者再加入乾薑、附子、玉桂、人參。病情稍緩解,加入右歸丸或腎氣丸共服,較能鞏固療效,且持久不再發。
四氣湯、小柴胡湯、逍遙散加方亦可,但以症輕者較有效。
2.餘熱未盡,或有神經脫髓鞘病變:育生仙方活命飲加三蟲,或再加重紅棗、龍眼乾。
(二)針灸
除循經取穴外,應再加能寧心安神的穴位,緩解肝心之鬱。
五、自我照護
六、結語
50歲以上族群,為罹患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。對於身上莫名的疼痛,應保持警覺,留意疼痛開始的1-2週內是否有帶狀的紅疹或水疱出現。紅疹或水疱出現的72小時內,應立即就醫。
在治療帶狀疱疹上,中、西醫各有優勢。中藥可以扶正,增強細胞專一免疫。
外治法的及早介入,如放血、針灸、外敷雄黃粉、推拿,可以減緩病勢及減少神經痛。結痂後不易脫落,可外用紫黃(雲)膏,幫助皮膚新生。西藥的抗病毒藥可以抑制病毒複製,疫苗有助高危險群預防感染。對於嚴重的併發症,如角膜炎、聽力下降等,可藉由西醫進一步檢查及治療。掌握中、西醫治療及預防的優勢,讓傷害減到最低。
六、參考文獻
1.李燕鳴,帶狀疱疹的診治與預防,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,2009;4(2):91-101
2.張志禎,黃獻皞,雷氏症候群(RamsayHuntSyndrome)-帶狀皰疹的罕見併發症台灣急診醫學通訊,2022;5(1)
3.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疫苗預防及治療-台灣疼痛醫學會2023出版
4.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帶狀疱疹疫苗接種建議
5.李政育,帶狀疱疹(蛇纏腰、火丹、流火)的中醫療法,中西結合神經醫學雜誌第十一卷第一期,2018年12月
6.鄭淑鎂,簡鸞瑤,陳俐蓉,中西醫結合新辨證論治學,宏道文化,2023.03
《內容轉載請取得作者同意》